《我们内心的冲突》读书笔记

冲突特征

  • 典型特征,其中之一就是,会产生自怨自怜的想法,总感觉自己“很弱小”“很无助”“很卑微”“很可怜”“很软弱”。

  • 第二个特征就是理所应当地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他会觉得所有人都比他优秀,比他有魅力,比他聪明,比他素质高,比他有价值。

  • 这类人的第三个典型特征,也是他讨好别人的一个体现,就是他会有意识地用别人对他的态度,来定义自己的价值。

  • 他们会无意识地通过突出一种倾向,而将其他与之相矛盾的倾向消灭掉,以期实现对人格的重新塑造,这也是神经症患者解决冲突的一种主要方法。

  • 自己长期不满的根源在于自己的内心,所以即使别人满足了他的要求,他依然会欲求不满。

理想化形象

  • 理想化形象,从本质上说是种无意识现象。
  • 理想化形象和真正的理想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别。理想化形象是一座静止的雕像,是顶礼膜拜的固执想法,你永远无法将其变成现实。而理想是动态的,能鼓舞人们不断去靠近,这种牵引力弥足珍贵,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必不可少。理想教会人们谦逊,而理想化形象只能让人自视过高。不仅如此,因为理想化形象会让人无视自己的缺点,或者夸大自己的缺点,所以它还会成为实现理想道路上的绊脚石。

外化作用

  • 他们是为了躲避基本冲突而创造出理想化形象,以便从中得到庇护,然而,当理想化形象和真自我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大到压力和张力让他们无法承受的时候,庇护感就会消失。此时,他们再也不能在自我的范围内采取任何措施,也无法从中得到什么,只有彻底逃离自我,将一切都视为是自身之外的事。

理想化形象下的愤怒:(自我憎恨的外化形式)

  • 肆意发泄内心不满时,很容易让怒火燃烧到自身之外,会迁怒到别人身上,而这种迁怒,可以是因为别人的某个具体过错,也可能是无缘无故地发泄。即使是有别人的错误做导火索,也必然是因为他们无法忍受自己身上也有同样的错误。
  • 患者总是在担惊受怕。有时候,他的忧心忡忡会浮现在意识中,由于他对自己的一些缺点深恶痛绝,所以他也害怕这些缺点会招来别人的厌恶,严重的服从是这种外化作用最主要的结果。
  • 患者将注意力投向自己的身体,而且多是些小毛病。
    否认内心的冲突,并将一切归咎于外部因素。他很愿意讲述自己遭遇过的各种挫折,却不愿意反省自己应该为其承担什么责任。
    只要他在精神上仍是这副“我不存在问题”的样子,他就不可能将任何获得的真知灼见运用到生活中去,哪怕他对自己的了解越来越多,也无法改变什么。

如果真的存在尚未解决的冲突,通常会导致三方面的紊乱,它们都会让患者的精力被消耗,或是用在不该用的地方。

  • 其一,是优柔寡断。
    这类人会故意逃避选择,所以他们的优柔寡断未必能被察觉。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茫然,却能有意地掩饰自己优柔寡断的一面。
  • 第二种耗费精力的紊乱是:办事低效。
    节奏缓慢只是低效率的表现之一,常见的还有健忘和笨拙。
  • 第三种耗费精力的紊乱是:普遍性懈怠。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通常是由于他们严重的自我隔离,以及对于生活方向的迷失。长久以来的内心压抑,并对任何努力持否定态度,导致他们的状态总是死气沉沉,即使偶尔有激情萌动,也只是转瞬即逝。理想化形象和虐待倾向,是他们的病因所在。由于理想化形象,他们不屑于像别人那样服从努力,认为这种过程太平庸了,和自己的理想化形象差距太大,他们宁肯只在幻想中做个精英,也不肯去行动。理想化形象带来了自信,而这份自信禁不起自卑的腐蚀,他们觉得自己做不成什么有意义的事,于是把关于工作的兴趣和激情干脆埋葬掉。虐待倾向之下,患者会在面对所有具有攻击性的事物时畏缩不前,尤其是在虐待倾向被压抑(表现为倒错型虐待倾向)的时候最为明显。他们会以激烈的方式去修正自己的错误,但因为用力过猛,最后反而会让精神更加萎靡。普遍性懈怠影响力之巨大,不仅体现在他们的言行上,还包括情绪。只要内心的冲突一天没有解决,精力就会被持续地浪费。从本质上说,神经症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因此,它对人们品质和潜能的损害,实际也是对特定文化的控告。
    当患者的冲突尚未解决时,不仅会精力分散,还会导致道德观的分裂。这里所说的道德观,包括道德准则和足以影响人际关系与自身发展的态度、感受和行为。精力分散会造成精力的浪费,同理,道德观的分裂也会让道德体系出现巨大的缺失。这种缺失来源于他们向着几种矛盾的方向共同发力,还来源于他们对于这种矛盾的极力掩饰。当道德遭到破坏,首当其冲的表现就是真诚流失,而虚伪自私的一面却在增长。禅宗著作中认为:真诚的人必然内心完整。之所以分享这一点,是因为与我们临床治疗的结论如出一辙:内心分裂的人,不可能完全真诚。

绝望

  • 无法实现理想化形象,也会让患者感到绝望。
  • 绝望的根源,是患者放弃解决冲突的希望,任凭自己的人格继续分裂。
  • 他们的绝望感并不是真的来源于这些外部因素。在他们的概念里,自己永远得不到快乐和自由,也不会取得任何成就,他们已经被抛弃了。
  • 一切绝望都源自对“做自己”不再抱有希望。每个时代的哲学家都在强调“做自己”是多么重要,强调“做自己”一旦受阻,便会产生出绝望,就连东方的禅宗也将“做自己”做为核心主题。在这里我引用现代学者约翰·麦克马雷的一句话:“除了彻底地成为我们自己外,我们的存在没有别的意义。”

虐待倾向

  • 他所有的追求,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快感和激情的渴望。对于心理健康、内心平衡的正常人,不需要靠这些来刺激自己。越是成熟的人,越不会关注这些。但有虐待倾向的人,其内心除了愤怒和好胜心外再无他物,其他的感觉早已被压制住了。
  • 绝望的人也会疯狂地追求某个目标,与前面的论断并不矛盾。因为患者想要的只是个赝品,他希望获得的不是真正的自由,或真实的自己,那些构成他绝望的要素依然纹丝不动,所以他并没能力改变什么。

解决冲突

  • 想要解决冲突,必须改变人格中造成冲突的因素。这种办法虽然可以治本,但实行起来不会一帆风顺。任何内心的改变,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正因如此,我们才会绞尽脑汁想找“捷径”。有人经常会问:“我看到了自己的基本冲突,是不是就能解决问题了?”回答显然是:不能。
  • 我们把神经症视为患者围绕基本冲突建立起的防御堡垒,就可以将对神经症的性格结构进行分析的工作划分为两个大的步骤。
    第一步,查明患者为了解决冲突而做的无意识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对其人格的影响。
    第二步,对基本冲突本身进行处理。在这一步骤中,不仅要让患者对基本冲突有大致的了解,还要帮他弄懂冲突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又是如何造成的。也就是说,患者需要知道那些相互矛盾的倾向,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干扰的。
  • 试图在冲突中达成妥协是根本不可能的。理想化形象、外化作用并不能解决冲突,只是掩盖了冲突。拆除理想化形象之前,一定先要让他获得足够的现实性力量,否则他无法承受由此带来的打击。

分析疗法的目标

  1. 患者要具备对自己负责的能力,即感受到自己生命中澎湃的活力和对责任的担当,他敢于决策,并且敢于承担后果。同时出现的,是患者对他人负责的能力,他能毅然承担下他所认同的义务,无论这些义务涉及的是子女、父母、朋友、员工、同事、团体还是国家。
  2. 获得内心的独立。对于别人的看法和价值观,患者既不无视,但也不会盲目跟从;他能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并运用在生活中;能在人际关系中,尊重别人的个性,并且不侵害别人的权益,做到真正的人格平等,互利共存,实现真正的民主精神。
  3. 唤醒内在的感情源泉。即无论是爱或恨,悲或喜,恐惧或渴求,所有感情都能觉醒并焕发生机。患者拥有表达感情的能力,又能很好地控制它们。我们在这里要着重强调爱与友善的能力,因为它们太至关重要。爱不是以寄生的方式去依附别人,也不是以虐待的方式去控制别人。爱是什么?爱是一种关系。约翰·麦克马雷说:“这种关系的本身,就是目的;我们因为这种关系而互相连接,对人类来说,这样的分享体验是最自然的事,因为我们天生就有与他人互动的愿望。我们向对方敞开心扉,表达心声,相互理解和包容,在合二为一的感受和生活中,分享彼此的快乐,满足彼此的心愿。

实现人格的完整,对待任何人和事,都要做到一心一意,中正真诚。具体说,就是卸下所有伪装,不用虚伪的假象欺骗别人和欺骗自己;真情实意;将自己完全投入感情、事业和自己坚持的信念中。我们内心的冲突被解决多少,距离这一目标就近了多少。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SA 4.0 协议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