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叔的70个断舍离》片段

简叔的70个断舍离

  • 成年人要懂得所有获得都有代价,所有失去也都有收获。 妄想一切好的都给我,一切坏的都离开我。这本身就有问题。 我不要焦虑,不要抑郁,不要贫困,不要疾病,不要死,不要有青春痘,夏天不要热,冬天不要冷,好东西不要贵,好女人不要太难追。 总是和大自然作对,大自然不折腾你折腾谁呢? 想进就进,想退就退。进退自如,不为所扰。

  • 1.只要开始张嘴说话,就要先肯定,然后委婉地提出意见。假如对方确实需要你的意见,而且你又会委婉的话。
    2.只要开始张嘴说话,就说肯定的话语,或者真诚地表达自己确实不懂,所以看不出好坏,而永远不说负面的话语。言语往往最伤人,开口闭口都是智慧,一张一合之间,人生大有不同。

  • 如果你留下这些衣物,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还没见过谁因为衣服过多住进医院的。 如果你抛弃这些衣物,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还没见过谁因为丢了一些衣物一贫如洗,心脏病发的。 总之,这是一件小事, 小事就应该快速处理,马上过去,迅速遗忘,直奔未来。

  • 如果你想和大多数人不一样,你一定要做的、想的和大多数人不一样。 为什么呢? 因为你的获得或者失去,皆是你的想法和行动所导致。想的一样,结果自然就和大家一样。

  • 人生任何人都不是过客,不是拍个照就可以了。要去参与,深度而热烈地参与。 成功从来就没有秘诀,就是做,坚持做。大道至简,因为看起来太过简单,所以很多人不信,认为成功这么高档的事情,一定有很复杂的理论。

  • 你只要试着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就能有效地管住手,不用剁手了。 1.为什么买这个物品?是好看,还是有用? 以要买一条牛仔裤为例,这个裤子很好看,自己也喜欢,裤子当然有用了。 2.是必须买吗,不买不行吗? 如果我真的缺少,不买肯定不行,如果不缺少,到这一条就停止了。 3.是自己所能挑选所能支付能力之内最好的吗? 一般人不是,因为贪图便宜还是人的本能。这个所谓最好不是去做冤大头,而是要物有所值。在我看来,几百块的牛仔裤已经足够了,买几千块的没有必要,不要去追求那个最好。 4.买回来放哪里? 放衣柜里,衣柜里还有空间吗? 5.这件物品能带给自己什么益处? 它和以前的牛仔裤有什么不同?除了新之外,是更舒服,更合体,还是别的什么? 6.自己有相同或者类似的物品吗? 大部分时候是有的,谁没有几条牛仔裤呢? 7.买回来使用频率是多高?

  • 会经常穿吗,一周一次,还是一月一次?有时候看上一个小礼服,买回来却很少有参加酒会的机会。 8.保养、清洗、维修成本高吗? 真丝等高档面料,购买之前就要想好,越好的东西,伺候它的成本越高,你是让它为你服务,还是让自己为它服务? 9.没有这件物品,我的生活会受到什么影响? 没衣服穿了吗?影响大吗,还是小? 10.如果不再需要了,处理起来方便吗? 买个稀奇古怪又少见的物品,就等着纠结吧。当你不用的时候,扔掉可惜,卖又没人要。就像买车一样,保有量高的车永远是保值率高的。 只要你问问自己这10个问题,回答都是yes,买回来的东西一定是合适的;有一个回答是no,就不要买。

  • 使用某个物品的地方,一定是收纳某个物品的地方。 这样才能保证取用方便,随取随用,随用随还。

  • 好的物品就像好朋友,岁月不仅不会让它失去魅力,反而令它越发迷人。从今天开始,给自己买一些真正钟爱的物品吧。

  • 每一样物品都 谨慎地购买, 爱惜地使用, 果断地丢弃, 就是人间的一种福分了。

  • 很多时候我们说“没办法,没得选”,潜台词是: 我想获得我想要的,但不想付出成本。

  • 1.目前的成本我能否接受? 能就留下,不能就走。既想看太阳,又不想有阴影,是小孩子的天真幻想。 2.自己所担心的事情是真的吗? 是真的就留下,是假的就走,真真假假就找简叔咨询。 3.综合所有因素考虑之后怎么办? 给每个因素都打上权重分,加一加,超过70分就留,否则就走。 所有的问题都经不起分析。 一切困难都是纸老虎。

  • 这么简单的事情,你都做不好,真是个猪头。 这是她的先生经常对她说的一句话。 这种话任再好脾气的人也会不爽,为什么呢? 这句话里面饱含了指责,谁都能看出来。但是这个指责还有一个特点: 全是情绪,没有事实。 1.这么简单的事? 什么是简单,什么是复杂?不过是他认为简单而已,但是对她来说,可能就复杂极了。 2.你都做不好? 怎样是做好呢?做到什么标准?可惜这种事情一般都是家庭琐事,没有什么客观标准,全看对方怎么看,不符合对方的要求就是不好,符合对方的要求就是好。 3.你个猪头? 我认为你做不好,所以你是猪头,笨死了。这里已经脱离了事实,成了人身攻击。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包含了浓郁的大男子主义,自恋,控制。 可惜你就这么承受下来了,不知不觉形成了一种习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一晃十几年就过去了,此中委屈和谁说呢? 但是我们要记住,所有的关系形成,都是配合的结果。黄盖不配合周瑜,周瑜就打不了他。

  • 如果你是一个经常指责别人的人,注意一点就可以了: 只说问题,不加情绪。 这个衣服怎么这么乱,这个话不要说,因为乱不乱都是相对的。 这个衣服没有叠好放到柜子里,有什么困难吗?要这样说。问题非常具体,对方也容易清晰地理解你的意图。 然后,一起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只要能静下心来,你就会发现,很多问题没那么困难。 如果你是一个被指责者: (1)承认对方说话的合理性,对方想打仗,你先说咱不打,这就消掉了一半的火气。而且你仔细想一下,对方未必完全没道理嘛。 (2)问对方,你有什么建议吗?有合理建议就采纳,让他先发言,满足表达欲望。然后提出自己的想法,介入问题解决程序。 (3)指出对方的不合理之处。这个时候已经平静了,可以提出他说的问题是对的,但是情绪化的表达对自己是一个伤害,希望不要这样了。对方一般也会说,我不是那个意思,也只是想解决问题而已。 注意,所有这一切都要在心平气和的时候进行,对指责者所有的反应,都不要马上做自动反应,而是平静反应。

  • 父母的逼婚,和你逼他们断舍离一样,都属于一种思维—— 你要按我的想法生活。

  • 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的问题,每个人天然地有按自己价值观生活的权力。 强加于人,就是独裁。

  • 追逐一个不存在的事情,结局注定是一场空。

  • 有一次我去看电影,但是发现电影不好看。这个时候我有两种想法: 接着看下去,不然票不白买了吗?浪费钱! 赶紧走,看下去就是浪费时间! 哪个想法更合理呢?你会怎么做呢? 很多人会按第一种来做,因为花钱了,咬着牙也要坚持下去。 这在心理学上叫“沉没成本(Sunk Cost)”。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而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 贵重的酒水茶,要等着贵客来才开启,可惜贵客一直没来。 刷购物网站,要从头到尾看个遍,生怕错过了“物美价廉”的东西。最后累得头晕眼花,终于找到一个就欣喜若狂,从没有想过付出这么多时间和精神成本,到底值不值。 这种心理源自年幼时候的贫困所造成的匮乏,或者,虽然不那么贫困,但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就会有这种“匮乏感”

  • 断舍离,最终能调整的只有自己。 想减肥,就多运动少吃饭。 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多付出少计较。 想致富就多劳动,养成节俭的习惯。 我想和×××断舍离,不仅是口头上的说说而已,更多是行动上的证明。能够多大程度上实现,就看能够付出多大的努力了。道理是同样一个道理,别人知晓的和我知晓的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有的人做得好,有的人做得差,差别就在“做”上而已。

  • 无论你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样子,父母已经做出了他们最好的努力。 而且造成的影响也已经形成,重要的不是去埋怨,而是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同时去努力改善自己可以改善的部分。

  • 好好地思考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不盲从不固执,就能过上舒心又简单的生活。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SA 4.0 协议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