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葱阅读法》读书笔记

背景

忘记了从哪里看到了,看的话大概是因为同样是程序员吧。

收获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洋葱阅读法

  • 请记住:不管是谁都不能一下子就画出一个特别标准的海盗头像。 海盗的守则是: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所以我们只有开始去尝试,才能越来越好。 所以,无论是绘画还是阅读,其实都是一个道理。行动远远比知识更有价值,这就是洋葱海盗的信条:没有好不好,只有你行不行动。

  • 阅读就是在可以利用的时间里,以你自己能理解的程度去学习。 这句话有三个角度:第一个是你自己,你的状态、你阅读的目的、你的时间,还有你的精力,这些都是你最需要关注的;第二个是你要读的对象,可能是纸质书,也可能是电子书,甚至只是一篇文章都没有关系,它们总体而言叫作读物;第三个是你的输出,在阅读的过程中,输出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输出是你把大脑里的记忆发到朋友圈,或者你在读完一本书之后所做的笔记、所写的便利贴。 人、读物、输出,这三个是构成阅读最核心也是最基础的要素。

  • 想真正地开始读一本书,一定要明白自己的阅读动机并发现兴趣点,也就是说,你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没有动机,也不感兴趣,就强迫自己去读,是根本读不进去的。

  • “奖励”不是指肤浅的外在奖励,比如奖金,比如奖励自己大吃一顿。我们要寻找的是一些深层次的内在奖励。 例如,你读完一本书之后,觉得特别有收获,这时候你可以把读书心得发到朋友圈介绍给大家,这本书讲了哪些重要的内容,可以给它打几分,需要阅读多少时间……这样就会得到一群人的赞:哇,这个人太厉害了,他每天都在读书,每天都在晒自己的阅读心得……点赞是外在奖励,得到认可却是一种深层次的、隐形的内在奖励。

  • 第一个建议:要时刻关注你的大脑。 不能让大脑感到害怕和紧张,而是要让大脑觉得是在做某件有意思的事,让大脑觉得非常好玩,增强执行的意愿,并给予大脑奖励的暗示。

  • 第二个建议是要控制好自己的精力。 我想很多人都听说过一个词——时间管理。实际上,时间管理的本质就是精力管理。

  • 要在精力充沛的时候去阅读,不要在筋疲力尽的状态下阅读,后者的效果会非常差。

  • 第三个建议是,要利用好你的注意力。

  • 在仔细阅读一本书之前 在目录和序言里 确定有哪些关键词需要关注

  • 利用好你的注意力。 要带着你的问题和目的去读书,这样一来你就能从一本书中很快地找到需要的内容。

  • 第四个建议是提升你的专注力。关于专注力这件事,很多人会说“读书的时候很难投入太多的精力,非常容易走神儿”。为什么会走神儿?因为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注意到了太多的事情,想了太多的东西,什么都想兼顾,最后就会发现什么都顾不到。 所以在特定的时间段里,只专注于做一件事情是特别重要的。如果你要同时做很多事情,就会产生纠结感。一旦你开始纠结,你的大脑——理性脑和感性脑就会把事情越发复杂化,进而“放弃治疗”。

  • 番茄钟是专门推动我们做那些很重要,但又很难开始的事情的有效工具。 还有一些练习可以帮助我们锻炼自己的专注力。比如,冥想、跑步等。 在冥想的时候,我们什么都不用去关注,只关注自己的一呼一吸即可。尽管你思绪万千,但是一旦你意识到自己在乱想,你就把注意力再拉回到关注呼吸上来。像这样每天五分钟的简单练习,可以让你慢慢锻炼出专注力。 另一个是跑步,我的马拉松教练洋星告诉我,跑步的时候,也是一种冥想,因为你没法玩手机,没法说话,你只能和自己对话。所以你处于一种独处的空间里,你会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留意到自己的身体部分的状态。 我们老是听到的一个词叫作“禅”——知道自己现在在做什么,阅读也可以说是一种禅的练习。

  • 提升你的专注力。 在特定的时间里,只用心专注于一件事情,并努力做到极致。

  • 第五个建议就是,想要记住某些重要内容的时候,反复熟悉就好。 这种反复熟悉最好的方式有可能是分享,这种反复的分享、反复的测试都是对知识的熟悉过程。

  • 第六个建议是面对你的压力。

  • 有压力就会感到焦虑,我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当下的技能无法满足我们所面对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永远多于我们想学的东西。总之,我们问题太多而学得太少,我们的能力还不够,但挑战已经在敲门了,这时我们自然就会感到有压力。 如何处理这种压力?我们先来了解一个概念:心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定义心流为一种将个体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

  • 阅读有三种状态,第一种是焦虑状态,感觉有压力,想快点读完,或者读不懂;第二种是无聊状态,感觉读这本书好无聊、好枯燥,想尽快结束;第三种是心流状态,是在读某本书的时候,我们会忘记时间的流逝,到底是花了25分钟还是一个小时会完全忽略掉,我们处于这种心流的状态,可以流畅地与作者对谈。无论我们处于哪种状态——焦虑状态、无聊状态、心流状态,我们的目标都是进入心流状态去阅读,并保持下去,这是我们最终的追求。

  • 了解自身的节奏,把控自身的能力,体会自身的状态,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

  • 第六个建议是,当你面对压力时,要从简单的内容入手,再一点一点地加大难度,就可以慢慢进入心流状态。 一旦进入心流状态,就不会觉得阅读是一件枯燥、无聊和有压力的事情了。

  • 最后一个建议是养成阅读的习惯。

  • 我每天出门包里一定会放一本我喜欢或者我想看的书;家里的客厅和卧室也放了很多我喜欢看的书,这样就会一直给我提示;然后我一有空闲时间就会翻一翻书。阅读的本质是,在自己可以利用的时间,以自己可以理解的程度阅读。所以我读书从来不追求读完,而是追求在有限的时间里,像是和作者聊天一样,可能有收获,也可能没有收获,这很正常嘛。然后无论我看多少页,我都会给自己一个肯定的奖励,不错哦,今天这本书里面有一些有意思的东西可以用在写作和工作中。

  • 要强迫自己养成阅读的习惯。 当习惯养成之后,阅读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 回顾一下前面提出的七个建议。 第一,我们的大脑在阅读的时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的建议就是在阅读的时候,时刻关注你大脑的很多偏好,尽量避免受到无用信息的干扰和刺激。 第二,我们要在自己精力充沛的时候阅读,而不是在精力不足、状态不佳的时候阅读。 第三,我们要让自己集中注意力,也就是要带着目的和问题去阅读。只有这样大脑才会知道,在读书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应该关注什么。 第四,读书的时候要专注,提升你的专注力。如果觉得有难度,可以尝试用番茄钟来帮助自己。 第五,要增强记忆力,只有一个很笨的办法——复习。这个反复熟悉的过程不是让你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分享、测试、反复练习来提升你的记忆力。 第六,读书要从入门级的书开始阅读,要让自己进入心流状态,要让自己的能力能应对当前的压力。如果觉得列夫·托尔斯泰(Tolstoy L.N.)的《战争与和平》或者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的《追忆似水年华》太难,就可以先读读圣埃克苏佩里(Saint-Exupéry)的《小王子》、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的《悉达多》,让这些入门的小说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之后再去挑战难度大的书。 最后一个建议是要养成阅读的习惯。每天读多久都可以,只要包里有一本书能随时拿出来看,阅读的习惯就可以慢慢养成,毫不费力。

  • 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 读书不再与读多少,而在于你有没有通过读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发现临界知识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生命有限,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那些“低水平勤奋陷阱”里。

  • 碎片阅读不是说什么都学,而是有目的性地学习更多。

  • “碎片阅读”实际上就是在碎片化的时间里,以自己碎片化理解的方式去学习碎片化的内容。时间是碎片化的,碎片化时间内对内容的理解也是碎片化的,学习的内容也是碎片化的。

  • 碎片化阅读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三个步骤,分别是:提炼、链接和融合。

  • 提炼的概念,就是在练习的时候,选择对我们自己来说觉得重要、有趣、有价值的部分,把它们提炼出来。

  • 第二个步骤就是链接,所谓的链接就是要跟自己的经验相关联。当我们阅读文章并从中提炼出我们想要的概念和素材之后,我们会发现,把它们提炼出来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和我们自身产生关联,加上我们自己的标签和说明,最终为我们所用。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不要过于追求阅读的速度和数量,而是要学会发现所读的内容中,是否有我们熟悉的。如果有,你就想想,我们的大脑里是不是曾经遇到过类似的——这样就很容易建立关联。

  • 碎片化阅读方法的第三个步骤就是融合——通过拆解提炼后的内容,创造属于自己的内容。

  • 无论你收集了多少碎片化的内容,无论你懂得多少盖房子的道理,你都要适时地去分享,因为在分享的时候,也是验证我们是否真的搞清楚了概念,同时也可以在教会别人的同时验证并巩固自己的方法。

  • 其一,你要先对某个内容感兴趣,因为你感兴趣才可能去关注;其二,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些内容必须是可以解决你的问题的,它可能解决的是你的兴趣问题,也可能解决的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 首先,你要明确你每天都有哪些碎片时间可以利用;其次,你要知道在这些短暂的时间里,你都要做成哪些事情,然后充分做好自己的安排和计划。

  • 快速阅读的本质,或者说提升阅读速度的目的,就是以主人的心态迅速地让“仆人”——书本告诉我们,它是干吗的,它有什么价值,它值不值得我们为它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 快速阅读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快速获取自己想要的内容。在这里我给读者朋友们分享一个口诀——“因概少切复”。这五个字分别代表快速阅读的五个关键步骤:提问、预习、扫读、切重点、复习。

  • 快速阅读的第一步是要学会提问。 只有学会提问,大脑才会对内容感兴趣,认为接下来要读的书与自身息息相关。在阅读之前要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我有没有读过类似的书? 阅读必须要调动起好奇心和兴趣。读书要有目的,如果你只是没有任何目的地随便翻几本书,大脑就无法参与阅读。

  • 提问有两种方式: ①开放式提问,通常使用“什么”“如何”“为什么”“能不能”“愿不愿意”等词来发问,让求助者就有关问题、思想、情感给予详细的说明。 ②封闭式提问,通常使用“是不是”“有没有”“可不可以”等词来让对方选择性回答。 在提问的时候,我们更倾向于提出开放性问题,因为读书的时候,我们不单单只是要知道是什么,我们更想知道为什么和如何做。

  • 概——“预习”,是指通过阅读目录和序言来大致了解某本书的结构,包括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这本书里讲述的范围,哪些内容值得我们参考,哪些内容可以略过……

  • 在读目录时,可以勾画一些感兴趣的章节。一本书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在目录的标题上就会挖空心思地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所以看目录可以了解究竟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值得我们阅读。还有就是通过序言来了解这本书是否值得读。一般来说,序言部分是作者跟读者深度沟通的地方,所以,作者会花非常多的心思去撰写,像导游一样告诉我们,整本书分为了哪几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希望读者从中了解到什么。

  • 专业的书该怎么读?方法是一样的——带着问题看目录。

  • 快速阅读的第三个步骤是扫读——“秋风扫落叶式”的阅读。经过前两个步骤,我们大概可以确定某本书是否值得读下去,或者至少可以确定某本书里哪些内容是跟我们自己的问题相关。到了这个步骤,就是要在10分钟的时间里快速地把整本书翻一遍,翻书的同时标记出我们重点关注的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图表、标题以及一些关键词。

  • 在扫读时,我们要拿着荧光笔标注重点内容,这样在下次阅读的时候,可以快速地找到这些重点内容。

  • 扫读的另一个方式是折页。假如我们手边没有便利贴,就可以把某一页折一下,虽然没有贴便条那么明显,但突出重点内容的效果是一样的。

  • 在扫读时千万不能长时间停在某一处内容上,做完标记就继续往下进行,把整本书都浏览一遍之后,再对重要的地方进行精读。

  • 扫读中的做标记、贴便条、折书页是为了什么?在非虚构类的图书里,核心的信息大约占40%,剩下的60%都是细枝末节的内容,如一些案例、数据、解释说明、比喻、类比等。所以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分配这些剩下来的时间。根据“二八法则”,一本书其实真正有用的信息,只需要花20%的时间就能获得,80%重要的信息集中在20%的内容里。

  • 为什么扫读要翻整本书?因为如果单凭目录判断重点内容,有些内容会被我们遗漏,所以用10分钟的时间把整本书快速扫读一遍,这样对整本书的结构就会有大概的了解,哪些地方该看,哪些地方不值得阅读,这时我们心里已经有谱儿了。

  • 第四步是“切”——切重点。切重点有很多方式,扫读时引起了大脑对这本书的阅读欲望,给予了我们一种莫名的成就感。大脑也会对这本书放松警惕,认为读这本书并不困难。

  • 所以我们要用到九宫格笔记,围绕着你的问题最多可以选择9个概念填入,你会怎么选择? 为什么是9个,不是16个或者其他的数字?因为如果要从一本书里搞清楚9个概念,对我们来说已经是超额完成任务。当然如果对自己要求严格,画成十六宫格或者更多的格子也不是不可以。 对于九宫格笔记来说,只需要把9个关键词写进去,通过抄句子、抄片段、抄例子等方式,对每个关键词进行解释。做完这个工作之后,整本书提的3个问题,用这9个概念都能回答,同时也找到了让自己“啊哈”的点,也找到了一些延伸的书,列出了书单。一本书看上去重点就已经被找出来了,这是第一个工具。

  • 最后一步是复习。我们试着用一些工具,如印象笔记,帮助我们把九宫格图、知识卡片、RIA便签全部收集起来,让这些为我们所用。对于知识,我们仅限于“知道”是没有用的,学会如何使用知识,从而改变我们的想法和习惯,这才是知识真正的用处,也就是“认知升级”。从“知道”到“会用”这个过程,需要以“复习”这一步来结束。

  • 在复习的阶段,九宫格笔记中有两个区域需要填写: 一个是“啊哈(AHA)”区,另一个是“接下来要做(TODO)”区。 AHA区是记录那些读书时感受到快乐、欣喜的地方,这些地方就是我们大脑感兴趣的内容。读完某本书之后突然明白,为什么要做一些事情,如联机学习、在群里面写卡片等。阅读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行为。

  • TODO区,是用来写接下来可以怎么做。 既然是接下来要做的事,说明是一些行动目标,所以不能含糊其词,而是要具体化,SMART化。 比如,“用工匠思维代替激情思维,从而热爱自己的工作”,这样的TODO就很难执行;可以改成“给自己做一个技能梳理清单,看看自己接下来重点要做什么”就具体多了。

  • TODO区还可以写下接下来可以读哪些延伸出来的书籍。

  • 快速阅读的整个流程。 第一步是提问,读书前要明确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以及读这本书之前我们有没有了解过同类书,如果没有该怎么办? 第二步是预习,从目录和序言中,让作者这个导游告诉我们这本书是怎么写的,我们应该怎么读。 第三步是扫读,快速翻阅,标记重点关键片段。 第四步是重点去找和自己的问题有关联的部分,用九宫格来提取概念。 最后一步,就是复习。

  • 什么时候适合快速阅读呢? 如果我们在读某本书前没有任何了解,如同探索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那么快速阅读的方法无疑更加适合。先快速地读一遍,是否读懂了没有关系,因为后面会再读第二遍、第三遍。

  • 阅读一定不能着急,提升速度的前提是先把快速阅读的每步都做好,保证从一本书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阅读里,速度是我们最不在意的一部分。

  • 碎片阅读是我们从一篇文章里提取概念;而快速阅读是从一本书中去提取概念,实际上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先找出一个概念,然后把这个概念搞清楚再进行下一步,只不过载体不一样而已。

  • 洋葱卡片笔记法的流程是这样的: 先做标记,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做各种标记;之后我们要去收集,要打开自己的思路,看看碎片化的收集和整体化的收集到底都有哪些渠道;然后我们要进行整理,建立私人图书馆;下一步是做输出和转化;最后是尝试去做应用和各种实践。最后,从书上的卡片变成我们输出自己的卡片。

  • 碎片化主题阅读的方式就是在一个时间段内,围绕某个主题收集到碎片化的文章,然后进行集中式的阅读。

  • 主题阅读的第一个步骤——建立感性的认知。感性认知就是泛泛的了解。 当我们想阅读一个新领域的内容之前,可以先花两个小时做泛阅读。 泛阅读就是了解某个主题“是什么”,即对某个主题的基本概念有一个了解,建立基本认知。

  • 如何建立书单可以通过以下这几个途径: ①通过豆瓣读书阅读一些书评,例如想了解时间管理,可以在豆瓣图书搜索时间管理的相关内容,能找到很多时间管理的书,然后依据评分和评论来选择,一般来说8分以上的图书内容基本上不会太差。 ②百度。在百度里输入“时间管理”,加一个空格之后输入“书单”,就能找到很多其他人在网上发布的关于时间管理的书单了。 ③还有很多大神拥有自己的平台,如门户网站、公众号和微博等。他们在这些平台上会经常发书单,像我这种闲不住的、表现欲望特别强的人,就会经常在网上发布自己读过的书。当然并不是读过的每本书都会发出来,内容好的图书才值得推荐,可能这些大神读了100本书,发出来的书单里只有20本。某位大神经过挑选,已经帮助我们过滤了一遍,所以这份20本书的书单非常有参考价值。 ④书的内部链接。很多作者会在他们自己的文章里提到一些其他书,例如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古典老师的《跃迁》,这两本书里给我们列了很长的书单,告诉我们在写这些书的时候作者参考了哪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相应的书单。可以从一本书里找到很多书,而这些书或多或少会围绕着相同的话题分析总结,这些书就变成未来我们书单里的内容。

  • 这么多书,如果按照之前的阅读方法,得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读完,这样做太耗费时间了。那么怎么办?

  • 预习:扫读 这么多书,先速读

  • 拿到书后,快速地把目录和序言翻一遍,确定每本书里跟主题相关的内容。同样,在快速扫读一遍的过程中,确定书的哪个部分是与主题和待解决的问题相关的内容。 通过快速阅读的前几个步骤,不需要深度地去读每本书,只需要看目录、看序言,然后扫一遍,就能大概知道书里哪些内容是要选用的、哪些是跟主题不契合的、哪些内容文不对题、哪些是标题党、哪些内容的价值并不高……这样经过20~30本之后,就可以淘汰一大部分图书了。

  • 快速阅读的工作并不需要买书,只需要去豆瓣或者当当、亚马逊的详情页里的目录看一看,就能知道个七七八八,了解这本书到底是否适用了。

  • 做完扫读的工作后,书单里的书被我们贴了很多标签,一本书可能有三个地方贴了便利贴,一本书可能一个地方都没有……这些贴便利贴的地方,就是我们的答案所在。

  • 确定框架

  • 建立框架是确定对于某个主题有哪些最想了解的问题。

  • 在确定主题的时候,不要选得太宽泛。

  • 主题越具体,越容易建立框架。一旦明确了具体的主题,接下来要确定的是跟主题相关的问题。比如想要了解职业规划,应该了解职业规划的哪些方面?这个时候至少要问自己三到五个问题,这三到五个问题是更具体的方向,也就是接下来主题阅读要解决的问题。 无论是最开始讲的碎片阅读还是后来的快速阅读,都需要留意和收集那些框架性的内容,因为框架学习才是成人学习的基础,如果只是收集碎片,会导致我们一直停留在低水平的学习状态。只有不断去识别框架,认识新的框架,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

  • 如果你刚开始学习主题阅读,对于框架还不是很清楚,也有解决办法:很多书的目录就是很好的框架。 例如《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的目录分为检视阅读、基础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这四章。如果想要做一个跟阅读相关的主题阅读,可以问:如何理解检视阅读、如何做基础阅读、如何理解分析阅读、如何进行主题阅读。带着这四个问题去把书读一遍,就能找到想要的答案。

  • 除了书本,有没有一个万能的,什么主题都适用的简单框架呢? 有,就是2W1H——“黄金圈法则”,即“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这三个问题,它可以精简地来解释任何一个主题。

  • 基于框架去刚才剩下的那一堆书里寻找答案

  • 基于框架把书单里剩下的书再读一次,从之前标记过的地方找答案。

  • 整理框架下的答案,进行筛选和甄别,标记适用范围

  • 可以用到快速阅读的九宫格笔记,在一张纸上画一个九宫格,把之前的问题都列出来,假如只问了五个问题,那就只填五个格子。针对这五个问题,把每本书的答案都写上去(或者是已经采用的答案),基本上一张纸就能够把一次主题阅读的问题框架以及每个问题框架下面得到的答案全部整理出来。当然用Excel表格也可以,表头输入问题,下面列出所有问题的答案,然后再进行筛选整合。还有的读者朋友会采用在墙上直接贴便利贴的方式,来确定一个主题阅读最终的成果。

  • 核弹:长时间研究一个领域 “核弹”指的不仅是爆炸力强,还指可以持续影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同理,核弹阅读也不是说一口气读100本书,而是可能用10年的时间读一个主题。

  • 2018年的一个下午,我重新看《全新思维》,突然发现从最开始我看到这本书,到现在我在文章里去讲故事、写小说,在生活中注重用故事去说服别人,这个过程我用了十年的时间。这一切的变化不是一个月的主题阅读帮助我完成的,也不是通过几个小时的主题阅读能完成的,它的时间线很长,就像投下一枚核弹后,会影响这个区域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最后的核弹式主题阅读就是如此。我发现在过去的十年中,我读书、看视频、参加线下培训、去请教牛人……我用了各种方法来对“故事力”这个主题进行阅读。也正因为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我对这个主题的把握,或者说我自己沉淀的程度特别深。这就是核弹阅读的好处,也是核弹阅读不容易做到的地方,持之以恒,方能有所收获。

  • 到这里,三种主题阅读的方式就都讲完了。第一种是“碎弹”——碎片化主题阅读,主要是用两种工具——即刻和云笔记来完成碎片化主题阅读。 第二种是“爆破弹”,更多的是对书进行主题阅读,从最开始书单创建之前建立一个简单的认知,到建立书单、快速阅读、扫读、建立框架,到最后基于框架去寻找答案,一整套完整的流程。 第三种是“核弹”,是我们基于一个主题做长期的计划,进行长期的研究。也就是用你能接触到的所有方法慢慢地一点一点往前推进。可能时机不成熟,也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只要你一直在关注它,你就一直在学习它。

  • 阅读的幸福不是读了很多书,也不是读书速度有多快,而是把原来不懂的东西搞懂,原本纠结和迷惑的问题豁然开朗。这就是阅读的幸福。要获得这种幸福,就必须去理解所读的内容。

  • 某个知识点被我们不断地应用,不断地掌握,不断地去做分享,这种反复的过程就会让我们对这个知识理解得越来越透彻,掌握得越来越牢固。

  • 简单来讲,深度阅读就是升级我们的视角。

  • 不同的视角看待同样一个东西就形成了完全不一样的观点,阅读的时候也是如此。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就是在不断地提高视角以及看问题的能力。

  • “需要进行深度阅读的内容”做一个总结,可以分为下面几种:“咦?”“哈!”“嗯!” “咦?”指的是某个知识好像有点难,不太明白。 “哈!”的意思是让我们茅塞顿开、质量非常高的内容。 “嗯!”指的是某个有道理的内容,值得我们继续深入了解一下。

  • 深度阅读分为三个步骤——“练兵场”。“练”指的是寻找联系,“兵”指的是发现冰山,“场”指的是多场景练习应用。寻找联系、探索冰山、多场景应用——“练兵场”

  • 寻找联系的意思是当看到某句话或者某个概念的时候,要下意识地尝试分析该内容是否能够通过其他的现象解释。

  • 就是产生一个经验性的联系——当我们看到某段话的时候,立刻想到这个内容我们之前是不是遇到过。

  • 总结一下,寻找关联是看到重要概念时让你觉得很重要,要立刻联想到哪些现象能够被该理论解释,同时至少要找出五个可解释的例子,才能加深对该理论的印象。然后,要活学活用视觉化的表达,丰富自己的描述方式。

  • 逐渐地往上溯源,寻找第一手的知识。第一手的知识往往是体系化的学术知识,通过实验科学论证过。很多文章举例时都会讲哈佛有个××实验证明了×××,斯坦福有个××实验说明了×××,这些都是河流下游的内容。往前追溯才能找到科学和具体的内容。所以在看到某个概念的时候,不要轻易被它吸引,而是要追寻这个概念的源头在哪儿。

  • 深度阅读的第二步是探索冰山,去寻求概念背后的底层规律。一旦明白了原理,再去教别人做习惯养成的时候,就有了一套理论支持我们的观点。

  • 深度阅读的第三步是多场景应用——知道概念后如何使用。

  • 读完一本书之后可以分享到朋友圈,因为分享的过程就是一个慢慢养成习惯的过程,读一本书发一个朋友圈,每次都会获得奖励,这个回路就会逐渐形成。之后再拿起一本新书的时候,虽然还没有晒朋友圈,但大脑已经感觉到了获得奖励的兴奋和快乐,这就是习惯回路的形成。

  • 如果没办法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书里表达的核心概念,就无法执行前文所述的“练兵场”的练习。所以,我们要尝试用自己的话、用自己的片段来把图书内容整理出来。

  • 深度阅读不是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也不是要记住所有的东西,更不是所有的经典书都适合深度阅读——深度阅读的内核在于理解。

  • 这个世界曾经帮助过我的,我将同样帮助这个世界。无论是选择哪种方式都没有错,但在做这些选择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了问问自己,这个选择是不是我们真正喜欢的。 找到初心,非常重要。

  • 如何将阅读所带来的能量最大化,不断在生活上“打怪升级”呢?除了方法论,以下是我的三点感悟: 1.知道自己要阅读什么 最近很多朋友让我推荐一下书、列个书单,我就会问他们想读什么内容的书。他们的回答是:“你觉得好都可以推荐呀!” 其实,这里有点像买护肤品,我觉得对我来说好的护肤品其他人并不一定觉得好,而且每个人的肤质都不一样。 最重要的是,你知道自己最需要看哪些书吗?你知道最需要补给哪些知识吗?带着导航仪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永远不会迷失。 2.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阅读 还有些朋友问我:“读这么多书有用吗?”“不会觉得累吗?” 这里就涉及一个词叫“心流”。心流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我们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正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心流甚至是人们幸福与否的一种衡量指标。 回想起自己阅读时的状态,那确实是处在心流中,除非读的那本书对自己一点吸引力都没有。 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能够更有效率地搜索书本上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对于阅读,我们要有一颗“功利”的心。阅读,就像去游乐场,当你知道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完成所有的游戏项目时,你就会有目的地选择你喜欢的。 3.知道怎样化为己用 “学以致用”已成为日常中的口头禅,但实际上我们真的在执行吗?你读完一本书后,会怎样对待它,是放回书架上、送人,还是拿去卖了? 真正的做法是把它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为己用,再把知识点分享出去。那怎么把书中的内容付诸行动呢?大家可以参考以下步骤: ①看完书的“封目序尾”,写下三个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进行阅读。 ②阅读完后,回答这三个问题,并给自己写下接下来要完成的行动目标。 ③分析目标与现实的差距,需要做哪些努力,把它们细化到最小行动。 ④行动过程中不断修改自己的“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化可行性产品。即使是一小步,但每步都算数。 是的,一路以来总觉得阅读是自己一位失散多年的童年玩伴,可他一直都在,一直在自己的身边,伴随着自己成长。现在,每当与他畅聊,总能沉浸其中,忘记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