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财务自由之路

背景及收获

昨天看了一篇随笔感触良多。

我们为什么投资?当然是为了复利,让钱生钱,目的必然是获取额外的金钱。

那你想没想过一夜暴富?当然想过啊,做梦都想,怎么实现呢?会是投资吗?大概率不是。

打铁还须自身硬,这是这篇随笔的第一个收获。你的金钱余额大部分(75%以上)是通过劳动获得的,或者说投资只会锦上添花,而很难雪中送炭。

我们为什么工作?大部分人是为了养家糊口,也就是说工作的钱是为了填补生活的消费。

如果我们的思维反过来呢?工作不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是加到原始资本里,用原始资本的钱去投资复利,用投资复利的被动收入去支付生活,那原始资本会越来越多,投资复利也随之增多,生活费也随之水涨船高,何乐不为?这是获得的第二个收获。

没有什么东西”必须拥有“,这是获得的第三个收获。这个3000包很好,我该不该买?别人的建议并不重要,还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月赚3000和一天赚3000所付出的代价是不一样的,选择自然也不一样。在消费的时候不光需要“致命三问”,还需要根据自己的现状慎重选择。

消费时的“致命三问”:

  1. 这笔消费符合零浪费原则吗?有没有和已有的物品功能重合?
  2. 这笔消费能反过来省钱吗?
  3. 这笔消费能帮我省时间吗?省下的时间能变成钱吗?

大部分消费哪怕是其中一条都难以满足,那还留着干嘛?每个月花 3~5 个小时的时间反思、检查自己的消费开支,降个两三千下来根本不是啥难事儿,折合时薪近 1000 块

原文

代价最大的消费,叫做“必须立即拥有”

有的时候就非常纠结,一边是希望存钱、想要投资积累收益,但是另一边又觉得某某东西很值得买,“也是宜早不宜晚”。到底该怎么办?
有意义的消费应该是「收获 > 代价」,而不是这些消费能给我带来这个、带来那个,需要考虑这笔消费背后的代价是什么。
同一笔消费对不同的人来说代价是不同的。消费的真实成本并不是我支付了多少钱,而是我为了攒下这笔钱所支付的生命时长。
有的小伙伴买包花了 2 万。但如果她的收入很高,每个月能赚 10 万,一个星期的工作换一款真心喜欢的包,这笔买卖还不错。
但同样一款包,换到月收入 5000 的小伙伴身上,付出 4 个月换个包还值得吗?结论可能就要彻底反过来。
有的人国际旅行喜欢商务舱,如果 10 个小时的安逸只要支付 1 天的生命,我觉得这笔买卖很划算,毕竟飞机上睡好相当于落地凭空多出 1 天的时间。
但如果我们要消耗 1 个月的收入,只为了爽这么 10 个小时,那还值吗?
一笔消费到底值不值得,除了要看它带给我们什么,更要看我们付出了什么。同一笔消费我们要付出的代价却可能是不同的,没有什么东西“必须拥有”。

但是这还没完。

同一笔消费,不同时间的我们支付的代价也是不同的。我们经常被告知,有些消费宜早不宜迟、早买早享受。但我们却很少注意到,为了早享受所额外付出的代价可能远超我们获得的好处。消费越早,可能代价越大。
5年前还是学生、没有积蓄的时候买的bose耳机,5年后,我的人力时薪大约是学生时期的5倍,而当初留下的这笔钱投资可以增值到当时的1.6倍。相当于付出的代价就只有当年的八分之一。早5年做买,我能多享受5年,但这相比于我未来30多年的生活只是个零头。而为了多获得这个零头,我却要为此多支付 8 倍的生命。
重要的不是具体选什么,也不是“不要买东西”,而是选择背后的思考:
我们不能只考虑一笔开销对生活有没有帮助,更要考虑背后的代价是什么。只有收获大于付出,这个选择才有意义。
早买早享受,这句话没错。但很少有人提醒你后半句,早享受是要额外付费的。
没有什么消费“必须拥有”,而里面代价最大的那个,叫做“必须立刻拥有”。别让代价超过我们的收获。

我自由了

以下是“也谈钱”博主达到自己的”财务自由“后所感,博文出处在文尾处:

但是我却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细心的读者可能有注意到,虽然经常有留言说我“喜提自由”,但是“我自由了”这句话,我从来没有亲口说过,还欠缺一个非常关键的转变。

而这个转变我最近找到了:

投资复利不是致富的秘密,复利是你创造收入的工具。

如果你想像快车道的人一样生活,你要反过来思考,用复利创造被动收入支付生活,再通过工作来创造财富。

而不是通过工作收入养家糊口,再指望着投资复利帮你增值暴富。

——《百万富翁快车道》

类似的说法我其实以前也读过,但当时并没能真的想明白:

  1. 这不就是个文字游戏,反正都是花钱,花得一样、赚得一样,咋花不是花?
  2. 当时觉得被动收入支付生活离我太遥远了,也没太往心里去。

但现在我能看懂这句话了,这里面区别太大了。我最想告诉大伙的是,所有路上的伙伴,不管我们拥有的本金是多是少,都可以完成这样的转变。激动得我好几天都没睡好。

真是应了这句话:

世界是水,而我们的思维方式是容器。如果我们想要改变世界,我们要改变的不是水,而是容器的形状。

我发现自己看到的世界突然变了,它和钱的多少无关。

……

《洞见》中有一个心理学结论——让我们感到幸福的不是生活水平的高低,而是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过程。

假如面前有两份 offer,起薪一样,一份工作是固定工资,另一份工作承诺你工资每年上涨 10%,你会选哪个?

我想大家都会选后者。但大家会问了,哪有这么好的工作?

这样的工作确实没有,但这样的生活却每个人都可以掌握。

举个例子,假如我有一份月薪 5000 的工作,还有一笔 60 万的投资,可以每年增值 10%

如果我们用工作来支付生活,用投资来致富,那么我们每年可以花的钱就是 6 万,没有上涨的空间。虽然投资会增值,但我们还是讨厌工作,还是会焦虑失业,还是会痛苦工资怎么还不涨……

但如果反过来呢,我有一笔 60 万的投资,每年从里面支取 10% 的收益来支付生活。然后我工作赚的钱全都用来投资,通过工作而不是投资来让本金增值。

我们能花的钱会越来越多,第一年每个月被动收入是 5000;第二年工作让本金增值,被动收入就变成了 5500;第三年变成 6000…… 同样的工作收入,可支配收入却能持续提升,这会让我们当下就很幸福。

注意,不再是攒够一笔钱,10 年以后终于可以幸福了,而是「当下」就很幸福。

改变还远远不止生活,还有我们对工作的态度:

  • 当我们用工作支付生活,用投资复利来增值时,工作的动机是「维持」收入。我们会觉得自己是在被迫工作。如果收入不增加,我们会对工作充满怨气,但为生活所迫又不敢停下。
  • 而当我们用被动收入支付生活,用工作来增值呢?工作的动机变成了「提升」收入。不工作不会影响生活,而工作却能让收入越来越高。

我们更容易从工作中获得价值感,会更加享受工作的过程,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这个转变,不就是自由吗?

我以前有个观察,很多人财务自由以后不但没退休,反而更喜欢工作了。当时大伙觉得不可思议,那现在带着这个视角重新考虑呢?

……

如果还看不出区别,为了突出效果我再举个稍微极端一点的例子。

如果一小伙伴月薪 5000,但有一套价值 1000 万的自住房产。从财富上来讲,他很有钱,他的资产也在随着房价持续增值。

但大伙不难想象,他生活得并不宽裕,买东西、出门旅行还会纠结一下。

现在设想一下,如果这 1000 万房产每年带来的增值不再是房价的数字,而是实打实的现金收入呢,他的生活又会有多大的变化?

而这个变化,正是我正在经历的。

当我们用工作支付生活、投资理财只是积累财富时,投资与生活是割裂的。而我之前的困惑恰恰就在于,我有了钱、有了投资的能力,却还停留在以前工作支付生活的财富观,感觉没那么自由。

而当我们反过来用投资被动收入维持生活,再用工作来增加财富时,投资这道光才真正照进我们的生活。这个转变最大的不同在于,ta 能把投资从账面的数字变成我们生活真实的自由。

最终通向自由的这条路,是用投资来创造收入,通过工作来财富增值;而不再是通过工作来创造收入,再靠投资来增值。这是我终于想明白的问题。

……

我上面说的这些还是假设我们的本金已经足够支付生活,但对于还在攒钱积累财富阶段的伙伴们,这个思维转变同样非常有帮助。

我们不用一开始就定被动收入支付生活这么大的目标,可以先定「被动收入支付话费」或者「被动收入支付餐饮」这样的小目标,再慢慢感受投资对生活的改变,感受被动收入越来越高。

这个转变会让我们攒钱更快

财务自由本金最重要来源是工作收入,而不是投资增值(2/3 本金来自工作积累,1/3 来自投资收益)。这个结论也刚好符合财富世界的真实规律:

过去这些年中国家庭积累下的财富有 73% 来自劳动收入,27% 来自财富收入。即使是那些巨富家族,也有 50% 以上的财富是来自劳动积累。

——《2020 中国财富报告》

复利不是致富的秘密,复利只是创造被动收入的工具,创造财富的依然是工作。如果真想赚它一个亿,就必须要先有至少赚够 5000 万的工作能力,剩下的才是投资,不然别哔哔。

我们越是执着于投资暴富,反而越难攒下钱。认清这个现实,把注意力优先放在主业上,我们攒钱的速度会更快。

这也是我这些年一直以来对大家的建议「投资躺赚少花时间,主业努力多搞钱」,这一次我有了更加过硬的证据。

这个转变也会让我们更容易投资赚到钱

上次有小伙伴留言问我“攒钱攒到一段时间,突然萌生消费冲动把攒的钱都花光了,怎么办?”

如果我们对投资的心态只是「增值」,就容易陷入这种局面。一想到改善生活,只有卖出投资,而卖出投资未来增值的基础又没有了。

但如果我们用被动收入的视角重新审视呢?

投资并不只有延迟满足,不是我拼搏、辛苦、牺牲了十几年,攒下一大笔然后终于能花钱了。

用投资创造被动收入满足生活,再用工作积累增加财富,那我们在当下就能享受到投资对生活的改变,而不是苦苦压抑消费需求最后又破功。这能帮我们更从容地投资。

……

这些年走在财务自由路上,我们一次次地发现,限制我们的从来不是拥有钱的数量,而是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

常有观点认为,一定要有初始本金才能财务自由;但我们发现事实恰恰相反,财务自由之路反而才是攒下初始本金最可行的方法

我们曾经认为,一定要有财务自由才能做这个、做那个;但后来发现事实也是相反,我们总是先做到了这些,才离自由更进一步

很多人认为,要有很多钱才能不焦虑享受生活;但我们发现事实还是相反,我们要先能不焦虑地过好当下的生活与工作,积累财富才能越来越快

而这一次我发现依旧是这样。真正让我感受到自由的,不是我有了多少钱,而是我开始以一个新的角度看待它们。

和之前不同的是,以前的每一次转变是让我离自由目标更近一步。但这一次,我真的感受到了,我,将,自,由。

2021 年 7 月 8 日,距离多年前定下的时间节点还有 300 多天。与同在财务自由路上探索的伙伴们共勉

来源

也谈钱博文